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中西医结合学院审定 教务处印发
二〇二三年五月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 | 正常人体解剖学 |
课程名称(英文) | Human Anatomy |
适用专业 | 中西医临床 |
学分 | 6 |
总学时 | 96 | 理论学时 | 48 |
实验学时 | 40 | 自主学习 | 8 |
先修课程 | 医学生物学 |
后续课程 | 组织胚胎学、生理学 |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培养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高尚的人文素质。具体课程目标如下:
目标1: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理解和掌握人体每个系统的构成,主要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及功能,全身主要血管和神经的行径和分布,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目标2: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具有将解剖学知识按系统进行串联、归纳、总结提高的综合能力,通过有选择性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建立临床思维方式,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
目标3: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具有科学、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具备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通过仪式感的缅怀遗体捐献活动和其它思政要素的融入,培养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核心素养和医学职业素养。
二、选用教材及教学资源
1.选用教材
《正常人体解剖学》,第3版,申国明 黎晖,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主要参考书目
《系统解剖学》,第9版,丁文龙 刘学政,人民卫生出版社
《正常人体解剖学》,第2版,邵水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系统解剖学》,第2版,武煜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第3版,郭光文 王序,人民卫生出版社
3.其他学习资源
(1)正常人体解剖学,颜贵明,智慧树
(2)正常人体解剖学,胡光民,学习通
(3)《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国大学慕课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
人体解剖学的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熟悉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任务和分科,人体的组成及系统的划分。
了解
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和分科
二、人体的组成及系统的划分
三、人体解剖学简史和在中国的发展
四、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五、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及轴和面
【教学方法和时数】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式、PBL等;
学时安排:理论:2学时;实验:0学时;自主学习:0学时
第一章 运动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
1. 运动系统的组成,骨的形态和构造。
2. 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胸骨的形态结构,胸骨角的特征和意义。
躯干骨主要形态结构:椎体、椎弓、椎孔、椎管、椎间孔、横突孔、骶管、骶管裂孔、骶角、骶骨岬、颈静脉切迹,剑突。
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的形态、位置及主要结构;
肩胛骨:肩胛冈、肩峰、关节盂、下角和喙突。
肱骨: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外科颈,桡神经沟,内上髁、外上髁、尺神经沟和鹰嘴窝。
桡骨:桡骨头、桡骨粗隆和桡骨茎突。
尺骨:鹰嘴、冠突、滑车切迹、尺骨头和尺骨茎突。
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形态及其主要结构。
髋骨:髂骨、耻骨、坐骨、髋臼、闭孔、髂嵴 、髂前上棘、髂结节、坐骨结节和耻骨结节。
股骨:股骨头、股骨头凹、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臀肌粗隆、股骨内侧髁、外侧髁及内上髁、外上髁。
腓骨:腓骨头、腓骨颈、外踝。
跟骨:跟结节。
颅底内面观、外面观,颅的前面观、侧面观的重要形态结构,
垂体窝、圆孔、卵圆孔、棘孔、视神经管、眶上裂、内耳门、枕骨大孔、颈静脉孔、眶上孔(或切迹)、眶下孔、茎乳孔、外耳门、翼点、乳突、下颌窝、下颌头、下颌角、咬肌粗隆、鼻中隔、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上鼻道、中鼻道、下鼻道。
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开口。
3. 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椎骨间的连结(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的位置),脊柱的生理弯曲和胸廓形态。肩、肘、髋、膝关节的组成、结构功能特点和运动。骨盆的构成、形态、结构及大、小骨盆分界线。
4. 肌的形态和构造、肌的辅助装置。斜方肌,背阔肌,胸大肌的位置及起止和作用,肋间肌的位置和作用,膈的位置、作用、孔裂的名称位置及通过的结构,腹肌前外侧群肌的层次、名称。胸锁乳头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斜角肌间隙的构成及通过的结构。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位置和起止及作用。臀大肌、缝匠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和起止及作用。
熟悉
1. 下颌骨的主要结构,眶、鼻腔构成,新生儿颅的特征。
2. 骨连结的定义及分类,关节的运动形式,骨盆的性别差异,距骨小腿关节(踝关节)的组成、结构及其运动,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3. 肌的起止点和配布。竖脊肌的位置和作用,
4. 腹直肌鞘的概念及组成,腹股沟管的位置、组成及通过的内容。
5. 咬肌,颞肌的位置和作用,
6. 前臂肌的分群、排列和作用。髋肌的分群,大腿前、后、内三群肌的位置及功能。小腿前、外、后三群肌的位置和功能。
了解
1.骨的理化特性。肋骨一般形态、结构。锁骨、腕骨、髌骨、跗骨的名称和位置。脑颅骨和面颅骨的名称、位置。
2.肋骨和椎骨、肋软骨与胸骨的连结概况。胸锁关节的组成特点,桡尺骨的连结,桡腕关节的组成。坐骨大、小孔的构成,足弓的构成和意义。
3.枕额肌、眼轮匝肌、颊肌、口轮匝肌的位置和作用。
4. 腹筋膜的名称,腹白线的构成。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喙肱肌、肱肌的位置和作用。手肌的分群。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骨学
一、总论
二、各论
第二节 关节学
一、总论
二、各论
第三节 骨骼肌
一、总论
二、各论
【教学方法和时数】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和引导式等;
学时安排:理论:12学时;实验:12学时;自主学习:2学时
第二章 消化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
1. 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上、下消化道的组成。
2. 咽峡的组成,牙的形态、结构,腭扁桃体的位置,舌的形态和粘膜,颏舌肌的作用,腮腺的位置及腮腺管的开口部位。咽的形态、位置,分部,结构及各部的交通。食管的位置及三个狭窄的部位。胃的形态、分部、位置。十二指肠形态、位置及分部,十二指肠大乳头的位置,十二指肠悬韧带的位置及意义。大肠形态特点、分部和位置。阑尾位置及其根部的体表投影,直肠的位置、形态结构,肛管的结构、齿状线的构成和意义。
3. 肝的形态、位置。胆囊的形态、分部、位置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汁的排出径路。
4. 腹膜壁层,脏层和腹膜腔,男、女盆腔腹膜陷凹的名称、位置。
熟悉
1.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胸腹部的标志线及腹部的分区。
2. 口腔的分部,胃壁的结构,小肠的形态、位置、分部。盲肠的位置、回盲瓣的构成及意义,结肠的分部及弯曲,肛门内、外括约肌的位置和作用。
3. 肝外胆道的组成及开口部位。胰的形态、位置及胰管的开口部位。
4. 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小网膜、大网膜、网膜囊和网膜孔的主要形态、位置,各系膜的名称。
了解
1.出牙和牙式,下颌下腺与舌下腺的位置及腺管开口部位。空肠、回肠的主要形态结构区别。
2.肝的体表投影和功能,胆囊的功能, 胰的功能。
3.腹膜的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消化管
一、口腔
二、咽
三、食管
四、胃
五、小肠
六、大肠
第二节 消化腺
一、肝
二、胰
第二节 腹膜
一、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二、腹膜形成的结构
【教学方法和时数】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和引导式等;
学时安排:理论:4学时;实验:4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
第三章 呼吸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
1. 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上、下呼吸道的划分。
2. 鼻甲、鼻道、鼻中隔的位置。固有鼻腔粘膜分部。喉的位置,喉软骨的形态。气管位置及结构,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
3. 肺的形态、结构、位置。
4. 胸膜壁层,脏层和胸膜腔,胸膜顶和肋膈隐窝的位置。
熟悉
1. 喉腔内部结构和分部。
2. 肺的体表投影。
3. 胸膜的体表投影。
了解
1.外鼻的形态结构,鼻腔的分部。喉软骨的连结和喉肌。气管的分段。
2.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
3.纵隔的概念,位置,分部(四分法)及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肺外呼吸道
一、鼻
二、咽
三、喉
四、气管和主支气管
第二节 肺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
二、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
第三节 胸膜
一、胸膜
二、纵隔
【教学方法和时数】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和引导式等;
学时安排:理论:2学时;实验:2学时;自主学习:0学时
第四章 泌尿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
1.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 肾的形态,位置。
3. 输尿管的分段及三个狭窄的部位。膀胱的形态、位置和膀胱三角的特点。
熟悉
1. 肾的内部结构。
2. 女性尿道的位置,结构特点及开口部位。
了解
1.肾的被膜。
2.膀胱壁的结构。输尿管的走行位置和毗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肾
一、肾的形态
二、肾的位置和毗邻
三、肾的内部结构
四、肾的被膜
第二节 输尿管
一、输尿管的行程和毗邻
二、输尿管的狭窄
第三节 膀胱
一、膀胱的形态
二、膀胱的位置和毗邻
三、膀胱壁的结构
第四节 尿道
【教学方法和时数】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和引导式等;
学时安排:理论:2学时;实验:2学时;自主学习:0学时
第五章 生殖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
1. 睾丸、附睾的位置及形态结构,输精管的行程、位置,精索的位置及其组成,前列腺的位置和功能。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弯曲。
2. 卵巢的位置和形态,输卵管的位置和分部,子宫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熟悉
1. 精囊和尿道球腺的位置,射精管的组成和开口。阴茎的分部和结构。
2. 子宫的固定装置。阴道的位置,阴道穹的构成及意义。前庭大腺的位置、功能,女性乳房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了解
1.阴囊的结构。
2.女阴的形态结构。
3.会阴的概念和分部,坐骨肛门窝的形态和内容物。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
一、男性内生殖器
二、男性外生殖器
三、男性尿道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
一、女性内生殖器
二、女性外生殖器
【教学方法和时数】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和引导式等;
学时安排:理论:2学时;实验:2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
第六章 循环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
1.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循环路径。
3. 心脏位置、外形、各腔结构、传导系统、血管分布及体表投影。
肺动脉和肺静脉的位置。
4. 主动脉的分段和其重要分支。
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起止、走行位置及其分布范围,甲状腺上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颞浅动脉的起始及分布范围。
锁骨下动脉的起止、走行位置,甲状腺下动脉、椎动脉和胸廓内动脉的起始及分布范围。
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起止、走行位置及分布范围。
腹腔干三大分支的名称及分布范围;肠系膜上、下动脉和肾动脉的名称及分布范围。
髂总动脉、髂外动脉的走行位置,髂内动脉的起始及分布范围。
肱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起始、走行位置及分布范围。
5. 上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的收纳范围和汇入,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的起始、走行位置和汇入;颈外静脉的起始、走行位置和汇入,面静脉的起止和特点。
下腔静脉收纳范围和汇入,髂内静脉、髂外静脉、肾静脉、睾丸静脉、肝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的起始、走行位置及汇入,肝门静脉组成、位置、收纳范围及侧支循环。
6.淋巴系的组成和主要功能。胸导管的组成、走行位置、收纳范围和汇入。脾的位置、形态。
熟悉
1.颈动脉窦及颈动脉小球的位置和功能,舌动脉分布范围。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及其分布。
2.各级淋巴管道的结构特点,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收纳范围和汇入。脾的主要功能。
了解
1.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心壁和心包的形态结构。动脉韧带的位置。胸主动脉的分支及分布范围。肾上腺中动脉和睾丸动脉的名称及分布范围。子宫动脉、直肠下动脉、阴部内动脉、闭孔动脉和臀上动脉、臀下动脉的起始及分布范围。
2.下颌后静脉、肋间后静脉和奇静脉的位置、收纳范围和汇入。腹前壁静脉的组成和回流。腰静脉、肾上腺静脉的回流。
3. 下颌下淋巴结、颈外侧浅淋巴结、颈外侧深淋巴结、脏淋巴结和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位置、收纳范围和其回流。肺门淋巴结、食管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淋巴结、腰淋巴结、腹腔淋巴结、髂内淋巴结和髂外淋巴结的位置、收纳范围及回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二、血液循环的径路
三、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
四、心
五、肺循环的血管
六、体循环的血管
第二节 淋巴系统
一、淋巴管道
二、淋巴器官
三、全身各部的主要淋巴结
四、部分器官的淋巴流向
【教学方法和时数】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和引导式等;
学时安排:理论:8学时;实验:6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
第七章 内分泌
【目的要求】
掌握
1.内分泌器官和内分泌组织的基本概念。
2. 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胸腺、松果体和垂体的形态和位置。
了解
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胸腺、松果体和垂体的一般功能。
【教学内容】
一、甲状腺
二、甲状旁腺
三、肾上腺
四、垂体
五、松果体
六、胸腺
【教学方法和时数】
教学方法: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和引导式等;
学时安排:理论:0学时;实验:0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
第八章 感觉器
【目的要求】
掌握
1. 感觉器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 眼球壁各层的位置、分部及主要形态结构,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3. 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分部,鼓膜的位置、形态及分部,中耳的位置及三块听小骨的名称及连结,内耳迷路的组成、分部及主要形态结构。
熟悉
1. 眼底的形态结构。上、下睑、结膜和泪器的名称、位置及分部。
2. 耳郭的形态,咽鼓管的位置和通向,鼓室各壁、乳突窦及乳突小房的位置。
了解
1.感受器的分类,眼球外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眼的血管。
2.外耳道的组成及弯曲,声音传导径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视器
一、眼球
二、眼副器
三、眼的血管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一、外耳
二、中耳
三、内耳
【教学方法和时数】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和引导式等;
学时安排:理论:2学时;实验:2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
第九章 神经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
1. 神经系统的区分和组成及基本功能,神经系统中的常用术语(白质、灰质、髓质、皮质、纤维束、神经核、神经节和神经的概念)。
2. 脊髓的位置、外形、脊髓节段概念,脊髓灰质的形态结构,脊髓白质的重要传导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前束及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及侧束)。脑干的位置、分部及主要形态结构,主要脑神经核的名称、部位及性质,薄束核和楔束核的位置及性质,脑干内的重要传导束。小脑的位置及主要形态结构。间脑的位置和主要分部,背侧丘脑的位置和主要结构,下丘脑位置、形态及其主要核团(视上核、室旁核)。大脑半球的位置、形态、分叶及其主要的沟、回、裂,重要的皮质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以及运动性语言中枢),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通过的主要传导束。
3. 脊神经的数目、组成及纤维成分,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和位置,膈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肋间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胫神经的走行位置及分布。
脑神经的数目、名称、纤维成分及出入脑和出入颅的部位。视神经、动眼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的主要分布及其功能。
内脏神经的区分、分布及功能,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
5.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的传导通路;躯干、四肢浅感觉的传导通路。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锥体系。
6.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名称以及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和蛛网膜粒的位置,硬脑膜窦的概念。脑室的名称、位置,脑脊液的循环途径。大脑动脉环的位置和组成,大脑中动脉的分布范围。
熟悉
1.神经元的构造、分类,神经纤维、突触、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2.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红核和黑质的位置。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的位置及功能。纹状体的组成和功能。联络纤维、连合纤维和投射纤维的概念。
3.正中神经、尺神经、坐骨神经的体表投影。交感干的组成和位置,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的概念,主要副交感神经节的位置。
4.视觉传导通路。瞳孔对光反射的途径。
5.大脑镰、小脑幕的位置。海绵窦、上矢状窦、横窦、直窦和乙状窦的位置及汇入。
了解
1.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脊髓的功能。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脑干的功能。小脑的内部结构及功能。边缘系统的概念。
2.颈丛皮支、脊神经后支(枕大神经、臀上皮神经)、胸背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臀上神经、臀下神经、阴部神经、闭孔神经和隐神经的分布,脊髓对肌和皮肤的节段性分布。
角膜反射的途径,嗅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和副神经的主要分布及功能。
椎旁神经节和椎前神经节的位置,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去向,交感神经的分布,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内脏感觉的特点,内脏与皮肤的关联及牵涉痛。
3.锥体外系的组成及功能。
4.脉络丛的位置、组成和功能。大脑前、后动脉的起始和分布范围,大脑的静脉及脊髓血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二、脑
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
一、脊神经
二、脑神经
三、内脏神经系统
第四节 神经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到通路
二、运动传导通路
第五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二、脑室和脑脊液
三、脑和脊髓的血管
【教学方法和时数】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和引导式等;
学时安排:理论:14学时;实验:10学时;自主学习:1学时
四、 课程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均采用形成性评价,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各教学评价环节成绩占比
评价环节 | 占比(%) |
1.学习通综合成绩 | 20 |
2.实验考核 | 20 |
3.期末考试成绩 | 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