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首页 >> 经络腧穴学 >>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文案

授课章节

绪论

授课学时

1

所属课程

经络腧穴学

授课专业与年级

23针推专升本

设计者

陈卫华

授课教材

经络腧穴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知识目标:经络腧穴起源、发展和文献。

技能(能力)目标:经络腧穴学从哪里来,了解源流,掌握学习技巧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通过课程对最早针灸工具—砭石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观察、专注,从细小的事情了解针灸发展的真正脉络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经络腧穴学的概念。

2. 针灸理论体系发展各时期代表著作

难点:经络腧穴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代表性人物与著作。

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方法

和目的

教学资源

和时间

开篇语

【新课导入】



观看纪录片

思考


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导入本节课授课内容,并带着问题进行授课。

视频

PPT

问答

5min

正课讲授

针灸的起源:九针


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

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导入本节课授课内容,并带着问题进行授课。

视频

PPT

问答

10min

正课讲授

针灸理论体系的发展:汉、三国至现代

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

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导入本节课授课内容,并带着问题进行授课。

视频

PPT

问答

15min

正课讲授

针灸理论体系的发展:近代


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

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导入本节课授课内容,并带着问题进行授课。

视频

PPT

问答

10min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

课程定位分析:《经络腧穴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中的必修课之一。

章节定位分析:通过对针灸起源及发展简史的学习,来提高学生学习经络腧穴学的兴趣。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三年制针灸推拿专升本学专业学生,大一开设本课程。①优点:授课对象已完成了专科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诊断基础知识的学习,符合学习本教材的知识储备;在能力上,大三的本科生身心较成熟,理解力较强,思维活跃、对网络利用能力强,通过见习和临床实习,对于实践性质较强的针灸学有浓厚的兴趣。缺点:经络概念较为抽象,缺乏感性认识,是学习和理解的难点。

三、   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教学策略:针对经络概念较为抽象,缺乏感性认识,是学习和理解的难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描述“砭石”的作用,我们祖先如何利用“砭石”来治疗疾病,激发学生思考。

教学方法:采用了线上与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结合纪录片“荒野求生”、让学生了解从“砭石”—“钻木取火”—产生文明—“十一脉灸经”的文献记载。把抽象的问题变为感性而具体的事例进行教学,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学习资源

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2版许能贵、胡玲主编《经络腧穴学》,是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教材符合本科教育特点与规律,满足护理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注重多学科的有机融合,具有良好的系统性。全套教材采取新型编写模式,借助扫描二维码形式,帮助学生在移动终端共享与教材配套的优质数字资源,实现纸媒教材与多媒体资源的融合。

2)参考文献

【1】 针灸学释难》李鼎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3 (《中医针灸基础论丛》)人卫出版社,2009;

【2】 《针灸经典理论阐释》赵京生,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

【3】 《黄龙祥看针灸》人卫出版社,2008;

【4】 《雪苔针论》王雪苔著,人卫出版社,2008;

【5】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黄龙祥主编,华夏出版社2001;

【6】 《中国针灸学词典》高忻洙、胡玲,江苏科技出版社,2010

【7】 《经络腧穴学》徐能贵,胡玲,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五、   板书设计

主板书

按照章节标题进行板书

如为线上教学,无板书

利用教学PPT

在相应的标题上划线

副板书

课程主目录之外,重要的词句。如“砭石”—“钻木取火”—产生文明—“十一脉灸经”,针灸发展史就是人类发展史

六、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从“砭石”这一原始社会晚期的精细石器图片导入本课,用具体事例说明“砭石”刺割治疗疾病,以及2600BC中华祖先对鲁西豫东荒地的大开发中的作用。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

七、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要求学生课后观看人类发展史的纪录片,“荒野求生”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针灸发展史就是人类发展史的缩影,才能将晦涩的知识变为感性而具体的事例铭刻于脑海。

八、   教学效果评价

在下次上课前提问相关问题,如针灸发展史上三次大的总结。来判断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后反思



十、 授课教师认为尚未包含在内的设计内容












安徽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5004300号  电话:0551-68129004,68129026  传真:0551-68129028